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中高速和中高端。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并将形成常态;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由低端开始迈向中高端,特别是在制造业,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和着力点。制造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广大民营企业大有作为。
一、我区民营制造业发展现状、转型升级主要措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区民营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区民营制造业依托多年的发展基础,以产业政策为指导,以企业改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特色优势产品为目标,不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企业破产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发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和市场需求大的产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我区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机床工具、矿山机械、起重运输机械、新能源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设备)、环保装备、专用汽车、电工电器、仪器仪表、机械基础件(轴承、液压件、气动件、高强度紧固件等)、金属制品、铸锻件制造等12个分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7家,职工2.3万余人,总资产接近200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23.6%,比全国装备工业增速高出16.8个百分点,行业发展增速明显。其中,销售收入在1亿元—5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2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1家。全区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家,自治区工程实验室4家,分别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13.4%、 5.0%和2.5%。截止2015年末,全区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28家,相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0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7.8%。涌现出了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共享装备有限公司、西北轴承有限公司、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公司等一批快速成长的骨干企业,行业影响力迅速扩大。全区装备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数控机床、刮板输送机、大型铸锻件、工业自动化仪表、牵引变压器、大型铁路轴承等,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行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二)我区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主要措施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自2014年以来,我区率先启动科技体制管理改革,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立项和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围绕新能源装备、仪器仪表、电工电器、机床工具、轴承、铸造、煤矿机械、汽车部件等装备制造业行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自治区财政根据项目实施效果对其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仅2015年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项目39项,投入资金4087.53万元,占到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资金的64.9%。
2、大力培育高端制造业企业。高端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近来年,全区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扶持力度。一批传统企业经过改造升级,正逐步转型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宁夏小巨人机床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化机床制造工厂,实现了制造、管理、产品的智能化。宁夏共享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将3D打印、射芯、数字化铸造、机器人搬用等新技术成功应用到铸造领域,完成了一系列产品技术升级和改造。吴忠仪表有限公司通过智能控制、CAD/CAM/PLM/DNC无缝集成及数控设备整体管控,实现了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数据采集、质量动态监测与控制、柔性物流、自动化装配和生产过程仿真,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的控制阀新型制造体系。
3、打造制造产业高新技术基地。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原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装备制造方面围绕矿山机械制造业建成了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工艺性协作配套中心。天地奔牛集团生产的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大功率减速器等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以上。天地西北煤机制造公司成为国内带式输送机重点生产企业。西北骏马电机公司生产的隔爆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其产品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宁夏维尔铸造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汽车用液力缓速器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连续两年在中国国际铸造业博览会上获得特别金奖,被誉为代表世界最先进的铸造工艺水平,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4、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自治区制定了《“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在机械、煤炭、电力、冶金、石化、轻纺等产业领域,精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应用示范推广。宁夏巨能公司确定了以智能制造生产中心软件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工厂自动化技术,实现智能化制造、柔性制造目标,公司成功研制并批量化生产国家重点新产品“GS高速机器人”,成为制造界“机器换人”的领跑者,并成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7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使“人工矩阵”的制造工厂,彻底变成了无人工厂。
(三)我区民营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民营制造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配套能力弱,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大多处于渐进型创新阶段,缺乏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目前全国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41%,我区为0.9%,低0.51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8%。
2、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2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销售收入不到35万元/年·人。72%的企业生产效率不高,61%的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56%的企业需要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3、两化融合深度不够。我区装备制造业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CAD/CAPP/PDM/ERP信息化集成应用,但总体应用效果不佳,就全行业企业而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大多数企业处于单项业务应用阶段,少数企业处于两化融合起步阶段,两化融合在企业技术、制造、管理、质量等四个方面融合深度不够。
4、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制约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存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资产的情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要求较严,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也不太愿意提供融资服务。实际操作中,银行还会收取一定比例的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5、企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一方面企业缺乏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全区装备制造业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占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硕士以上学历占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到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高技能生产工人,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生产工人总数不到0.5%,人力资源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我区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规划引领。一是积极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二是进一步完善宁夏民营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等相关产业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谋划好民营制造业“十三五”发展明确基调、提供指导。三是民营制造业企业要全面对接落实全区“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要》,坚持创新驱动、统筹推进、重点突破、高端引领、质效优先,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切实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区出台的系列政策,加快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做好“营改增”、“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等政策宣传落实,努力把政策上的新支持、新突破转化为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二是积极梳理现有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产业、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创新举措、强化服务,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生产成本,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搬掉融资的“高山”。
(三) 提升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体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富有实效的产学研对接合作,确立民营制造企业的主导地位,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不断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成效。三是鼓励引导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整体改造转变,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向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转变,由对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向促进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改造转变。四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制造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新产品开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培育骨干企业。一是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围绕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民营制造业的政策引导,着力扶优扶强,强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鼓励并购重组、深化产业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民营制造业企业。二是积极引导广大民营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坚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拓展对外经济合作渠道,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三是培育民营制造业“单打冠军”,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民营制造业企业围绕细分市场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加大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和专特优精“单项冠军”企业。四是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落实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织核心技术和标准研发,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五)强化科技支撑。一要突出企业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机制,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突出成果转化。对接产业需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中心创新力量,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二是突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实施领军人才支撑、优秀人才引进、人才教育培养、“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未来人才储备等人才发展计划,加大急需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用产业聚集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为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